地址:北京复兴门大街18号

邮箱: fdlaws@163.com

总部电话   010-67993388

福建地区:0592-5188 060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0592-5188 061

          0592-5188 062

浙江地区:0570-7788932

广东地区:020-33957766

江苏地区:025-58562211

上海地区:  021-5355668

 

热门文章
About Us
孩子不是豆腐做的不会脆就碎了
作者: :发布时间:2016/04/15 15:05:57

现在的父母们已和专家学成了“后妈”

  在这个时代,大家对“好妈妈、完美妈妈、从不出错的妈妈”变得非常渴望,以至于遗留下很多问题。

  我在咨询中、生活中,经常会遇到类似问题。比如,父母问我频率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:我有没有伤害到我们家的孩子?

  类似问题五花八门,比如有的父母问:

  今天天气不错,早上出门的时候孩子就问我能不能给他吃个冰棍,但我其实觉得天气还没那么暖和,还有点早,不能给他吃。然后儿子(4岁)就哭了,哭得特别伤心,撕心裂肺,一路从超市哭到了家里。于是这位妈妈就问我:我是不是伤害了他,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?

  比如还有妈妈问我:

  我家孩子3岁半,我想培养他形成收东西的习惯,比如玩具玩完了要收起来,结果他不仅不收,还在我收的时候和我抢,并且用玩具打了我的头一下,我就很生气地和他说你把妈妈打疼了;结果我好像吓到我们家孩子了,他只是瞪大眼睛看着我,我是不是吓到孩子了?

  很多妈妈都经常因为孩子偶尔出现这样的情绪反应,去担心自己是不是伤害了孩子,会不会毁掉孩子。现在大家都知道孩子6岁之前是最关键的,童年会定下孩子一生的感情基调,所以自己这样做会不会很糟糕。类似这样的问题每天都有妈妈在问。每次我听到这样的问题,都会笑笑说:

  你放心吧,不会的,孩子也不是豆腐做的,不至于那么脆就碎了。

  类似的问题提得太多,促使我在思考,为什么这个时代的爸爸妈妈那么怕犯错误?怕伤害到孩子?就好像孩子都是那么不抗打击的。然后等到孩子7岁该上学了,遇到意志力方面的要求或者挫败感的时候,父母又慌了,担心孩子受不了,会因为一点打击就受到不可弥补的伤害……我的感受是:父母们现在真是和专家们学成了一个“后妈”。

  反观90年代开始,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有大量的关于育儿经验的书籍出版、面世,大量感悟式的(比如“我自己做妈妈的经验”之类)书籍受到追捧。于是,就有了一种思潮——似乎绘制了一个很美的画面,妈妈和孩子就像圣母玛利亚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,妈妈闪烁着金光,宝贝像天使一样。于是,这种“妈妈的样子”就像是一种基调一样,根植于新一代的妈妈内心中。

  

  这其实是有问题的。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圣母玛利亚、不是神仙。如果我们始终照着“妈妈永远不会犯错、妈妈永远提供爱和温柔,提供慈祥,永远不发脾气”的模型去生活、照顾孩子的话,我们首先就会感受到很多的挫败,因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。随着孩子的成长,当孩子2岁以后开始到处走动、玩耍,如果我们还总是想做一个“闪着光温柔的、不会犯错的妈妈”,当孩子一哭一不开心我们就慌、就退缩,我们反而算不上是一个好妈妈。

  限制提供了有边界的安全感

  这其实关乎家庭中的权利等级问题。

  • 家长的力量和权利,不是为了欺负孩子,而是有时候对他们有一些限制;

  • 或者说,是在另一个维度上做一个好妈妈,承担起相应的原则和限制,承担起一些听起来“不是特别好的”责任,告诉孩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,然后照顾他们,帮助他们成长。

  有个家长问我有关钱的问题,就是过年期间他们取了一些现金放在家里,结果有一天发现孩子未经允许直接从抽屉里拿了钱,而且数额还不小。孩子拿了钱是去买比较高级的机器人玩具。事情一出爸妈就吓坏了,很纠结到底该怎么和孩子谈这个事情。

  我反问:“你不训他啊?”,妈妈给我的感觉真的和后妈一样,生怕别人会说“你对这个孩子不好”。这个妈妈说,孩子还反问“我不是家庭成员么?你和爸爸都从抽屉里拿钱,我为什么不可以?”孩子当然是家庭成员,但成员和成员不一样。父母有挣钱养家的责任,孩子花钱却需要得到大人的许可。如果我们给孩子随意拿钱的权利,却不要求他进行经济支持,这权利和责任就非常不对等。但这样的事情,妈妈却不知道该找什么合适的理由来指出孩子的不对。

  慈母式的妈妈习惯于作为一个好妈妈,碰到需要对孩子说不可以、不允许的时候,却会很怕身边的“观众”说自己对孩子不好,是一个恶毒的妈妈……这个感觉就真的很像一个后妈,一方面需要承担管教孩子的责任,另一方面却非常惧怕会背负一个对孩子不好的名声。这样类似的感觉,已经变成了很多父母体会到的冲突。

  让我们换个角度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一下吧:是不是一个永远像奴仆一样照顾我、把我捧到天上的父母,就是最好的呢?答案肯定是“不”。

  今天有很多管教孩子的方法,但很多家长其实是卡在“做不到”的位置,就是父母不明白:当我们在限制孩子的时候,其实是给他提供了一种有边界的安全感。

  • 更关键的是,当孩子很小的时候,我们通常是从实际物体所有的边界来看“限制”这件事的。比如,一个宝宝刚开始学会爬,我们会在小范围内给他放上软垫,然后扯走附近所有的危险物,让他在安全区域里玩耍。这时,孩子就是在一个有边界的、自由的、安全范围内,想怎么爬怎么爬。当孩子离开安全范围时,妈妈就会把他再圈回来。

  • 当孩子慢慢长大,开始学会走和跑,我们也自然要盯着他,小心他不要跑到危险的地方摔倒或受到伤害,这些都是由限制带来的安全。

  • 等孩子再长大一点,我们需要从行为的角度给孩子提供有限制的爱,因为他们从离开我们的子宫、进入我们的家,然后在家的空间里长大,再离开我们进入社会,进入到一个有规则的社会……在这个过程里,家就是一个过渡的地方,是提供孩子学会如何在规则和限制下生活和成长。

  许多爸爸妈妈就卡在这里。比如,爸爸妈妈要教育孩子不能顶撞甚至动手打长辈时,会发现孩子会哭、不开心,然后自己就会挣扎和心慌,慌到不知道到底怎么才是对的。这时,父母其实要反观自己,想想自己是不是想获得没有边界的自由。就像去窥探大自然,你是不是也希望有一个领队来告诉你一些规则。

  我们需要有一个人能提前给到一些安全的保证。直接把我们丢在一个不了解规则、不知道危险在哪的地方,让我们自由探险是非常危险的。对孩子来说,也是这样。孩子2岁以后,世界开始变大,开始出现很多风险,孩子也会有这样的直觉,他们也需要知道什么情况下是安全的,什么情况下是不安全的。这个时候的父母,就应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行为,明确地告诉孩子这些限制和规则。

  

  追求当一个好妈妈的你

  实际上是被一个超严格的“母亲”盯着的

  很多孩子不断地挑衅家庭的纪律和规则,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感受不到父母在他身上的力量感,感受不到明确的“你是比我有力量的人”,而这恰恰是很多学龄前儿童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和途径。

  大人们为什么常常不会做这件事?是因为大人想到权威或限制时,想到的往往是伤害。权威和限制,给我们的感觉是委屈的。我们把自己内心中对于限制、管教的片面思维,带到了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。

  我们的这种感觉,其实来自于我们这一代人内心普遍的对“好妈妈”的愿望。因为,很可能我们的父母小时候对我们的管教比较粗糙,他们对我们的限制会带来一种剥削。70、80后这一拨人的父母,在当时的社会,对“慈母”是非常不认同的,那个时代呼唤的是每个人都投身到社会建设中,个人价值中的“母亲角色”并不重要,只有投身到社会大潮中,你才是有意义的。我们中的大多数人,对父母形象的印象,可能更多的是冷漠的、疏离的,于是我们就对“好母亲”有了一种想象,比如那个妈妈永远很温柔、很耐心。当我们特别呼唤这一点的时候,就会把期待变成一种自我要求,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就会朝着这个要求去努力。

  一个追求天天对孩子超温柔的妈妈,实际上是被一个超严格的“母亲”盯着的。为什么这么怕别人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呢?是因为心中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意象在监督。那些天天照着一个不现实的完美妈妈努力的人,实际上心中是没有一个慈爱的母亲的。她一旦做什么事情,首先想到的是被批评、被嘲笑、对有权力下“什么是好妈妈”这个定义的人有一种负性的态度。

  也就是说,“我为什么要做一个好妈妈呢?”因为如果我做得不好的话,就会被批评。谁来批评呢?就是心中那个妈妈留下的印象。

  

  孩子是需要有力量的父母在身边的,作为一个好妈妈,不光是有力量,有力量保护孩子,有力量来告诉孩子对错,适应将来,为孩子独立进入社会做准备。

  如果妈妈只是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慈爱的母亲,就像强生广告那样,整天香喷喷的,跟孩子嘻嘻哈哈地过来了,效果可能就是:

  1. 我们会经常感到自己很失败。

  2. 我们很可能把一些琐碎的对孩子的不满、糟糕情况下忍下的愤怒,积攒、积攒、积攒,有一天,集中爆发。

  最天然的部分 能让我们成为一个“差不多好”的妈妈

  管教孩子是一种权威的形象。用一种清晰、有力量的行为,告诉孩子做什么,不做什么。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一个被监管的环境中享受自由。但有的妈妈不会管教孩子。很多时候,当孩子行为已经出格了,她仍什么都不做,她忍啊忍啊,直到有一天爆发,说,“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没有底线啊?”实际上是你一直没有告诉孩子底线在哪里。

  这样周而复始的忍让、爆发,反而会让孩子搞不清楚家庭的规则是什么。他会变成去觉察妈妈是一个什么状态的人,而不是去信任规则的人。这就迁移到以后的职场中,很多人不愿意去信任系统化的管理制度,而更愿意去看老板的脸色。他们用很多精力去猜,去想象老板今天的状态,处在一种很模糊的状态下。

  有一些母亲说,我没问题,我可以一直忍下去,就不爆发。好像对孩子完全没有恨意。我会很担心这样的孩子什么时候会离开家庭。很多时候,家庭中的纷争、冲突、不开心的事情是有存在的意义的。这会推动孩子有一天愿意更多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。

  美好的妈妈形象,实际上来自我们个人的渴望,是内心中儿童时期非常想拥有的那种妈妈的印象。是太想和自己记忆中的那种凶恶、不温柔、不体贴的妈妈划清界限,而否定了规则制定、奖惩、限制这些功能在家庭中的正向意义。

  这个时代,把孩子扔出去,自己玩自己的妈妈是很多的,可惜这样的妈妈不会来了解这些内容。但努力想去做一个好妈妈、一个正确的妈妈的人,要想想是不是有一个很大的恐惧在心里?如果我不好,我就是糟糕的。我如果一瞬间的不够正确,这个孩子就100%被毁掉了?实际上,人的一生不会由某个瞬间决定的。更重要的作用点,是父母在陪伴孩子一路成长中,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很多细碎的工作,最后有一个积累的效果在孩子身上。绝不会是今天不给你买冰棍,明天吼了孩子一句,孩子就毁掉了。这里头有很大的恐惧在里面,这个恐惧是谁带给来的,可以想一下。

  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标准的答案,那么多育儿手册。如果真的做不到,会不会就是错的,而且错得很离谱呢?这个月我大概有两周的时间在生病,生病我就很烦躁,所以有时候会在家里发火。也不是发火,就是平时一些我可以做到温柔地坚持的小事,比如孩子进门没有脱鞋,温柔地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。但是因为生病,所以我也会发火。

  实际上,成为母亲、陪伴孩子,是一个很舒服的人生经历。但也不是100%的好,里面充斥着很多真实、复杂的生活细节。是最天然的部分——让我们最舒坦的姿态,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差不多好的妈妈,真实的,让孩子也蛮舒服过日子的妈妈。不然,我们反过来可能会给孩子加上一个大家都没有想过的要求:“你不要逼我成为一个坏妈妈”。这不是要孩子承担的。坏妈妈也是要存在的,有的时候孩子说我们坏,我们可以微微一笑。

亚洲新星搜评网ICP06000787

Copyrights 2010-2024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访问统计: